苗栗縣113年度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藝術深耕教學計畫

實施計畫

學校名稱:苗栗縣文山國民小學

方案名稱:舞動青春 藝文山

一、申請動機與目的

(一)申請動機

本校位於苗栗市及後龍鎮交界處,是市區內偏郊區民風較純樸、生活與環境較為不利的地區,學生純樸、溫厚、可塑性高,學區內大多屬於經濟、文化不利及家庭功能較為弱勢的家庭,新住民子女及隔代教養、弱勢族群的家庭佔44%,學生相關的學習資源與機會較為匱乏,其中以學習藝術才藝的資源最為缺乏因此本校希望透過資源的導入,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廣泛的學習藝術與人文減少城鄉及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學習機會落差拓展學生藝術與人文的學習視野

本校教師雖然對學校的願景、課程目標、主軸方向及學生素養的培養都非常積極,然本校缺乏表演藝術師資,在課程安排的過程中無法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與指導,期待透過藝術深耕計畫,讓這些相對弱勢的孩子能有機會體驗藝術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學生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二)方案發展目的

本方案將以「舞動青春 遊藝文山」為課程主題,結合在地的客家庒文化與學校發展特色,希望把美感教育的精神融入到校園環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課程設計中將本土語言的客家歌謠、口說藝術等融入表演藝術課程,讓客家文化的元素及特質注入表演藝術之中,透過表演藝術讓學生感受客家文化特有的藝術氣息,深耕美感課程,增加文化認同並奠定美力終身學習的基礎。此外,依據十二年國教跨領域學習的精神,本方案更將表演藝術、本土文化、客家藝術等與防災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做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發展學校主題課程,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學習。

二、方案發展歷程

(一)發展目標

1.促進教師藝術教學專業成長:

      透過藝術家與校內教師的協同教學,以藝
術家為典範,精進教師的藝術美感及教學能力。透過教師增能研習,深化教師藝術素養,提升藝術教學成效。

     2.建構學校藝術特色課程:

       將本土文化的元素及特質注入表演藝術中並結合本土語言、客家文化、防災教育等,建構學校跨領域藝術特色課程架構。

     3.提升學生藝術素養:

       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藝術活動,讓美感教育融入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美學知
    覺,提升學生對於美學的鑑賞、體驗、實踐和創作能力。

     4.促進文化認同與傳承:

       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舞蹈所展示的是客家人特有的藝術      

       氣息,透過日常學習的積累,讓學生對美好生活產生嚮往,感受客家文化的情懷,

       進而認同客家文化發揚客家文化。

(二)課程內涵

本方案以表演藝術課程為主結合本土文化,以「知能」、「表現」、「鑑賞」、「實踐」,主軸,希望學生能積極「參與」、「探索」、「創作」、「應用」,將藝術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從表演藝術中體認本土文化的內涵,讓表演藝術生活化。

三、實施策略與具體實施內容

(一)實施策略

      1.成立藝術深耕教學計畫工作小組,擬訂學校藝術深耕教學發展計畫。

2.結合表演藝術與客家文化建構學校特色課程深耕藝術教育

3.表演藝術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由藝術專家與班級導師進行協同教學,以提升學生之藝術涵養及教師表演藝術教學能力。

      4.透過教師研習與藝文工作坊的成立提升教師表演藝術專業知能,培訓學表演藝術教學團隊,永續藝術教育。

      5.配合學校主題課程,母親節、聖誕節、運動會、客語生活學校成果展、期末學生才藝SHOW等活動進行學生成果展演。

6.建置藝術資源網站,提供藝術資源交流與教學知能的分享平台。

      7.藝術深耕工作小組為自我評鑑機制之組織,定期召開檢討會議,各組提供各分項指標的執行進度與策略,再經由會議討論研議擬改善策略。